〈附綠〉避了歷史證據後,哲學家已使得“科學”一詞毫無意義。假如不嫌我誇 張的話,我要說:《結構》對科學發展的論述幾乎可以看作是一個範例, 它展示出正確的科學哲學的取向所能產生的結果會是什麼。只有少數 幾位哲學家了解到:一個人儘管可以不同意孔恩對科學事業的看法, 卻也逃不過《結構》這本書的巨大影響;波義德(R. Boyd)則是其中之 一自認受到《結構》深刻影響的人與寧願沒人寫過這本書的人,經常 指出,孔恩與費若本是“科學事業是不理性的”這一觀點的領導人物 雖然費若本可能會得意地承認他的理論正是談科學的不理性的,孔恩 可不會。認爲孔恩的立場與費若本的相同,本就是指鹿爲馬,是誤解 《結構》的結果。本文下面將指出孔恩“典範與革命”的方法,與費若本 “方法論的無政府主義”、巴柏“臆測與否證”的方法都極爲不同?。眞 的,我們可以把《結構》當作到現在爲止對於科學的性質與發展作了最 爲理性的刻劃的一本書。
爲了使性經驗更爲令人愉快,每一個人都應該至少硏讀足夠 的哲學與純文學。
——李希騰堡“Metaphor and Theory Change”,in Metaphor ami Thought, A. Or tony (ed.) (New York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1979), pp. 356-408。
參考參考 K. R. Popper,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: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(New York: Harper and Row, 1965)。
向您推薦:新莊義式咖啡 中和燒烤餐廳 板橋咖啡
虛擬行善團
159 第五章曰常生活
大型媒體公司
资訊新未來206
虛構的家庭
玩樂方式
周遭的世界
圖形說明如何運作
資訊新未來208
系統有問必答